2012年5月2日 星期三

銀行業 績效管理待升級

全世界主要國家的銀行都以淨值報酬率(ROE)達15%、資產報酬率(ROA)超過1%為最低指標,但是台灣銀行業卻長期處於ROE 5%、ROA 0.2%的超低水準。

台灣金融業,除了面臨艱辛的低利環境,也長期處於過度競爭的狀態,2010年整體銀行業的ROE及ROA的表現亦不盡理想。

反觀曾同為亞洲四小龍的韓國,整體金融機構的ROA已由2008年次貸風暴時的1.6%迅速竄升到2011年的4.2%。

是什麼因素讓韓國在整體環境不優於台灣的狀況下,金融業仍能穩健的向前邁進? KPMG台灣所邀請台灣大學財金系教授沈中華、KPMG 韓國所合夥人經營績效管理首席專家崔在鎬、KPMG韓國所合夥人資產負債管理首席專家李仁錫及甲骨文(股)公司亞太區金融行業解決方案總監吳應揚出席「金融業營運績效管理研討會」,提供台灣金融環境可行的解決方案。

沈中華指出,銀行業者獲利能力偏低不只無法累積資本,而且在震盪劇烈的國際金融環境中,銀行抵擋景氣波動的能力疲弱,國際經濟一出現衰退,台灣銀行業不只沒有能力救產業,本身更可能淪為政府難以處理的包袱。

對此,沈中華在以「台灣金融業展望及挑戰」專題演講中指出,就政府職掌來看,金融政策屬於金管會,包括金融市場、金融服務業之發展、監督、管理及檢查業務。但自從二次金改喊卡、全球發生金融海嘯以來,金融監理機關非常著重2S-安全(Safety)與健全(Soundness),提出許多監理政策,雖然不都是壞事,業者則非常普遍以「多如牛毛」來表達抱怨,法令執行成本暴增,卻看不到相應的效益。

「現在金融監理思維是本國銀行不出事,就是安全」,他進一步分析,但是本國銀行已經有資本適足率的要求,是否要再多提存款準備的要求,如同要在懸崖10公尺前?還是10公里前就設警告標語,值得執政者省思。

他並分析,公股行庫在金融海嘯期間還扮演問題企業的紓困工作,授信放款金額明顯增加,國人擔心民營銀行的經營風險,也把存款大量移轉到公股行庫,造成這些銀行利息支出的負擔,使得長期以來的「ROE低,殺價競爭」弊病更為嚴重,成為台灣銀行業績效管理利差薄弱、利潤長期不振的真正殺手。

資料來源:工商時報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注意: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。